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前线》锐评 | 背街小巷为什么难治理?

生活在北京,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,穿过宽阔整洁的大街,走进背街小巷,有时会看到另外一番景象。这里开墙打洞者有之,占道经营者有之,胡写瞎画者有之,乱倒垃圾者有之……这些景象与首都的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。其实,背街小巷乱象由来已久,相关部门也下了很大功夫,在治理上取得了不小进展,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,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看,这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迭代发展进程中容易出现的现象。历史较长的城市通常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建设规划,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,在城建规划的理念和格局上往往不尽相同。新的城市规划需要立足此前的城建状况,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。而一些老城区由于早期规划原因,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相对缺乏,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。为方便生活,背街小巷居住区容易出于“随手便利”,造成环境乱象。
从城市管理看,首都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。近些年来,首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市治理方式较为粗放、治理手段不够精细、“大城市病”有待深化治理等问题,需要在城市治理中狠下“绣花功夫”。加大背街小巷治理力度,正是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。
当然,除了这些客观因素,内在思想观念和文明素质的原因也不可忽视。如在形式主义思维观念作祟下,有些基层部门往往注重上级领导容易看得到的主干街道“面子”,而不够关心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背街小巷“里子”;少数生活在其间的居民为方便自己,有时候出现抢占地盘、以邻为壑、损公肥私等现象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形象。
没有背街小巷环境的改善,就没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好形象。背街小巷不应是城市治理的盲点,更不是城市发展的痛点,而要成为最能体现城市治理水平的“微空间”。进一步提升背街小巷治理水平,不妨从做到“五个到位”入手。
一是观念到位。相关部门、社区工作者和居民,都需要树立责任意识,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强化背街小巷治理是提升城市形象、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,努力促进各方面治理工作实践。
二是标准到位。结合安全、环卫、绿化、城管、水电等具体方面,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,为开展工作提供指导依据,并强化检查,推进工作标准化开展。
三是机制到位。深化实施“街长”、“巷长”工作机制,明确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,不断汇聚从点到面的小巷治理正能量。同时,建立公安、环卫、市政、卫生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机制,协同开展工作,共同提高治理水平。
四是投入到位。背街小巷虽小,但却遍布城市各个区域,全面治理提升需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相关部门需设立专项资金,为开展专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。
五是监督到位。倡导“共治”理念,在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同时,激发社会参与活力,多方面开展社会监督,努力让背街小巷的城市“里子”在社会的合力治理下,成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。
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

文章发表于《前线》杂志2019年第11期,原标题《背街小巷为什么难治理》
责编:许海
版式:山中石
监制:李爱玲
图片来源于网络
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:前线理论圈

 
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
或在应用商店搜索【前线杂志】



◆ ◆ ◆  ◆ ◆
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链接阅读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
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
点个“在看”吧!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